幻世域-公会争霸活动网


山光围一郡——岑参在嘉州

唐代宗永泰元年(公元765年)十一月,诗人岑参在长安被任命为嘉州(今四川乐山)刺史,由于当时蜀地发生地方官员起兵混战,道路阻塞,岑参无法上任。一直到大历元年(公元766年)七月,才随同新任剑南西川节度使杜鸿渐到成都。诗人在成都住了一年,于大历二年沿岷江乘船顺流而下,至嘉州上任。在赴嘉州途中,岑参的船曾遇风雨而不能开行,为此,诗人写了一首描绘当时情况的五言诗:

江上阻风雨

岑参

江上风欲来,泊舟未能发。

气昏雨已过,突兀山复出。

积浪成高丘,盘涡为嵌窟。

云低岸花掩,水涨滩草没。

老树蛇蜕皮,崩崖龙退骨。

平生抱忠信,艰险殊可忽。

诗题中的“江”指岷江,它发源于岷山南麓,全长七百九十三公里。岷江有一条比它本身长得多的支流大渡河,它长达一千一百五十五公里,在大渡河注入岷江的交汇处,就是岑参去担任刺史的嘉州。岷江过嘉州继续东南流,至戎州(今四川宜宾)注入长江。

诗《江上阻风雨》的意思是:江上就要刮大风了,船停在这里不能开行。雨虽已过去,可仍是雾气蒙蒙,群山又隐约显现。波浪长期的推积,将泥沙堆成了高丘;旋涡不停地磨蚀,使河中出现了深陷的洞穴。低垂的浓云,遮掩了江岸的野花;陡涨的江水,淹没了长满青草的浅滩。在强风劲雨的冲刷下,老树像蛇一样地蜕了皮;暴雨之后崖岸崩塌碎石下泻,好似神龙退下的遗骨。我生平以忠信待人不搞阴谋暗算,所以对这旅途上的艰险坦然处之。

唐代宗大历二年(公元767年)六月,岑参到达了任所嘉州。到了一处新地方,最初的感受是怎样的呢?我们可以看看他写的五言律诗《初至犍为作》:

初至犍为作

岑参

山色轩槛内,滩声枕席间。

草生公府静,花落讼庭闲。

云雨连三峡,风尘接百蛮。

到来能几日,不觉鬓毛斑。

诗题中的“犍为”即嘉州(今四川乐山),诗的意思是:不用出家中小轩的门槛,就可以见到苍翠的山色;躺在床上,滩上急流的水声会传入耳中。我办公的地方静悄悄地长出了杂草;审案的衙门清闲无事,只见野花落在庭院中。沿岷江入长江东下,是云雨相连的三峡;往南是轻风吹起尘雾的蛮夷之地。到这种地方虽没有几天,可鬓发却因烦愁而白了不少啊!此诗的三、四两句,写嘉州刺史衙门的冷落清闲,是很逼真的。

在嘉州(今四川乐山)城东不远处,有一座秀丽的山峰——凌云山。山上有一座凌云寺,建于唐玄宗开元初年(公元713年),据说山是因此寺而得名。在凌云寺中,有一座巨大的石刻弥勒佛坐像(现代俗称“乐山大佛”),佛像位于凌云山西壁,依山凿岩刻成,面正对岷江与大渡河的会合处。佛像高达七十一米,鼻长就有五米多,真是宏大之极。它约在凌云寺初建时就开始凿制,由于工程太大,到唐德宗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才完成,前后历时九十年。大佛的最初建造者是海通和尚,为凿制这巨大的佛像,他募集了一笔经费。动工以后,当地有官员向海通勒索修造经费,海通是一位极其虔诚的佛教徒,他回答说:“自目可挖(挖我的眼睛可以),佛财难得!”那位地方官居然说:“你试着挖来!”海通真的自己挖出眼睛,放在盘子中献上。这一下感动了那位贪官,使他后悔不已,于是工程得以继续下去。由于工期太长了,海通和尚没能见到佛像完工就去世了,后来由蜀地的最高地方长官西川节度使韦皋主持完成。诗人岑参在任嘉州刺史时,曾经到凌云山游览,并登凌云寺远眺,诗人兴之所至,写了一首五言古诗《登嘉州凌云寺作》。当时,大佛虽已开凿了五十多年,可大约还远未完工,因此在诗中没有提到这个奇迹。

登嘉州凌云寺作

岑参

寺出飞鸟外,青峰戴朱楼。

搏壁跻半空,喜得登上头。

始知宇宙阔,下看三江流。

天晴见峨眉,如向波上浮。

迥旷烟景豁,阴森棕楠稠。

愿割区中缘,永从尘外游。

回风吹虎穴,片雨当龙湫。

僧房云蒙蒙,夏月寒飕飕。

回合俯近郭,寥落见远舟。

胜概无端倪,天宫可淹留。

一官讵足道,欲去令人愁。

此诗的意思是:凌云寺高出飞鸟之上,青翠的山峰上建起了朱红色的佛寺楼阁。我攀着崖壁登山,一直到了峰顶。举目四望,这才知道宇宙的广阔;低头下看,岷江、大渡河和青衣江(大渡河的支流)在静静地东流。天气晴朗,遥遥望见峨眉山,好像漂浮在浩渺的江水上。烟雾笼罩的远景是多么的开阔;茂密的棕榈树和楠树丛中一片阴森。我真想割断所有的俗缘,永远在尘世之处遨游。回旋的风吹入虎穴;龙湫的泉水下跌成飞溅的瀑布(“虎穴”、“龙湫”都是唐代时凌云山的地名)。和尚住的房间里都是云雾蒙蒙,山上在盛夏时也凉爽得很。俯视嘉州城郭,曲曲折折地连成一片;远望江上,唯有稀疏的点点孤舟。这些佳妙的景象连续不断,天宫似的凌云寺真使人想长期待下去。我现在的官职不值一谈,可真要辞职去隐居又使人矛盾不已。

距离凌云山约一华里的江中,有一座四面环水的孤峰,它就是乌尤山。唐代时,还没有乌尤山这个名称,当时叫青衣山中峰,它与凌云山原来本是相连的,两千多年前的秦孝文王时,蜀郡太守李冰为了避免沫水(今大渡河)涨水时泛滥成灾,将凌云山与青衣山中峰之间凿断,使部分洪水能从凿断处流过,这样,青衣山中峰就成了江中的孤岛。

青衣山中峰自唐代起,就是蜀中的游览胜地,它独立于碧水中央,山上林木苍翠,景色十分优美。盛唐时,僧人惠净在山上创建了正觉寺,北宋时改为乌尤寺。岑参在任嘉州刺史时,曾上青衣山中峰游览,同时还拜访了僧人惠净,为此,诗人写了一首 纪游的五言古诗:

上嘉州青衣山中峰,题惠净上人幽居,

寄兵部杨郎中并序(摘录)

青衣之山,在大江之中,屹然迥绝,崖壁苍峭,周广七里,长波四匝。有惠净上人庐于其巅,唯绳床竹杖而已。恒持《莲华经》,十年不下山。予自公浮舟,聊一登眺。友人夏官弘农杨侯,清谈之士也。素工为文,独立于世。与余有方外之约,每多独往之意。今者幽躅胜概,叹不得与此公俱。爰命小吏刮磨石壁,以识其事,乃诗之达杨友尔。

岑参

青衣谁开凿,独在水中央。

浮舟一跻攀,侧径沿穹苍。

绝顶访老僧,豁然登上方。

诸岭一何小,三江奔茫茫。

兰若向西开,峨眉正相当。

猿鸟乐钟磬,松萝泛天香。

诗题中的“杨郎中”,指岑参的友人兵部郎中杨炎。诗人在序中谈到:青衣山中峰在大江之中,屹然独立,崖壁苍翠陡峭。它周长三公里许,四面环水。有一位僧人惠净住在峰顶上,所有的生活用具仅是床椅和竹拐杖。他虔诚地念《法华经》(即《莲华经》),十年没下过山。我从官衙乘船到此山,登上顶峰远眺。我的朋友兵部(夏官即兵部)郎中弘农(今河南灵宝南)人杨炎,是高雅的人士,善写文章,是世间杰出人物。他和我有着一同超脱世俗、回归山林的约定,经常有辞官隐居的想法。如今见到这样幽静的胜境,叹息未能与他同游。只好令手下的随从将峰上的石壁磨光,刻上诗序和送给友人杨炎的这首诗。

岑参的这段摘录诗的意思是:是谁凿断了青衣山,使中峰独自屹立在江水之中?我乘船登上此山,只见山侧的小路像是沿着天空盘旋。到峰顶上拜访老和尚惠净,只见眼前豁然开朗。四周山岭怎么如此之小,三条江的流水浩浩荡荡东去。山上的庙门向西开,正对着峨眉山。这里的猿和鸟都乐于听佛寺的钟磬声,寄生在松树上的地衣散发出自然的清香。

在一首五律《郡斋望江山》中,岑参描绘了唐代嘉州城内的景色:

郡斋望江山

岑参

水路东连楚,人烟北接巴。

山光围一郡,江月照千家。

庭树纯栽橘,园畦半种茶。

梦魂知忆处,无夜不京华。

由诗题可知,此诗是岑参在嘉州刺史官衙的高处眺望时所作。诗的意思是:从嘉州沿水路可以一直东到楚地(今湖北一带);往北直到巴州(今四川巴中县),都是人烟稠密之所。群山和江水环绕着州郡(嘉州四周有岷江、大渡河、凌云山九峰及远处的峨眉山环绕);江上的月光照耀着千家万户。人们的庭院里都栽橘树;园里有一半种的是茶。我身处南蜀之地,夜夜在梦中都思念长安。由上诗可知,岑参对在蜀任地方官是不满意的,他经常想回到长安去。唐代宗大历三年(公元768年)七月,岑参被解除了刺史职务,他计划由嘉州乘船南下,入长江后东行,然后经汴河北归。诗人从嘉州出发后,在船中写了一首纪行的五言诗:

东归发犍为至泥溪舟中作(摘录)

岑参

前日解侯印,泛舟归山东。

平旦发犍为,逍遥信回风。

七月江水大,沧波涨秋空。

复有峨眉僧,诵经在舟中。

夜泊防虎豹,朝行逼鱼龙。

一道鸣迅湍,两边走连峰。

诗题中的“犍为”即嘉州;“泥溪”为嘉州至戎州(今四川宜宾)间的一条小河。诗的意思是:前些日子我解除了嘉州刺史的官职,立即准备乘船回归山东(指函谷关以东地区,即今河南一带)。一早从嘉州开船出发,随顺风而行,逍遥自在。七月份岷江水大,广阔的水波涨到与秋日的高空相接。船上有一位峨眉山的僧人,他在不断地诵经祈求平安。晚上靠岸停船时要提防虎豹,白昼行进时又怕大鱼或蛟龙相逼。一路上迅急的流水发出鸣响,船行似箭,两岸的山峰急速退走。大历三年四月,西川节度使崔旰入朝,泸州(今四川泸州)刺史杨子琳乘机率了几千骑兵攻打成都,企图夺取节度使职位。这年七月,杨子琳兵败逃回泸州,又纠集了几千名亡命之徒,在戎州(今四川宜宾)和泸州之间杀夺抢掠,变成了盗匪。正好岑参乘船东归,到达戎州后无法再前进,只好逗留在戎州观望。在此期间,诗人写了一首五言诗《阻泸戎间群盗》,揭露了蜀地军阀们在争权夺利的混战中的血腥暴行:

阻泸戎间群盗(摘录)

岑参

南州林莽深,亡命聚其间。

杀人无昏晓,尸积填江湾。

饿虎衔髑髅,饥乌啄心肝。

腥?滩草死,血流江水殷。

夜雨风萧萧,鬼哭连楚山。

三江行人绝,万里无征船。

唯有白鸟飞,空见秋月圆。

罢官自南蜀;假道来兹川。

瞻望阳台云,惆怅不敢前。

这段摘录诗的意思是:位于南边的戎州、泸州一带,在那丛生草木的深处,有许多亡命之徒啸聚其间。他们杀人不论早晚,尸首都堆满了江湾。饥饿的老虎衔着死人的头骨,凶残的乌鸦在啄食人的心肝。腥臭遍地,河滩上的野草也被沾染而枯死;鲜血流入江河,水也变成红色。夜雨淅沥,风声萧萧,鬼哭之声一直传到长江三峡沿岸(今四川东部三峡一带为战国时楚地,故称“楚山”)。岷江、沱江和涪江的广大地域内,断绝了行人;万里江河之中,没有一只行进的船只。所见的只有白鹭在水面飞翔;初秋的圆月,白白地照着空寂的江上。我从南蜀的嘉州罢官后,想借路东归而来到此地。我遥望着那远在巫山(在今四川巫山县)的云,思念北方的故乡满怀惆怅,但不敢再前进。岑参被阻在戎州一直到九月以后,见实在无法前进,被迫北返,折回成都。诗人在成都住了一年,虽一直想东归,可都不行。就在这年(唐代宗大历四年,公元769年)的年末,满怀归思的岑参忽然染病,不久便去世了,享年五十五岁,唐代最伟大的边塞诗人,就这样消逝了。

唐诗故事丨相如琴台古——司马相如和卓文君

唐诗故事 | 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都江堰

唐诗故事丨丞相祠堂何处寻——武侯祠(下)

唐诗故事丨丞相祠堂何处寻——武侯祠(上)

唐诗故事丨江汉思归客——杜甫去蜀

来源:王署《唐诗故事》

编辑:李文禾

校对:新闻中心

终审: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