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世域-公会争霸活动网


中国古代美女存在于文人墨客的诗句当中,千年之前,没有逼真的影像资料和数据支持,没有“狐友”和“直播”,那些生活在经济和文化发达区的美女在“美名输出”上占尽了便宜。

南宋之前 中国美女最多的地方是河北

虽然今天河北“美名”大大下降,但在战国到隋唐时期,燕赵美女算得上是中国知名度最高的美人群体,汉有诗云:“燕赵多佳人,美者颜如玉。”

虽然古时“燕赵之地”的光环也覆盖到如今的天津、北京、山西等地。但河北人对燕赵的认同感显然比后几地强烈的多。在河北,冠以燕赵之名的单位从报纸到医院,河北粮食局的官网叫“燕赵粮网”,颇有北方粮仓的气质。

如果说燕赵美女,津晋还能沾点光,但其中最出名的“邯郸倡”确是纯正的河北输出。

“邯郸倡”是后人对先秦两汉时期赵国倡优的代称。高中课本《陌上桑》云:“北方有佳人,自名为罗敷。二十尚不足,作使邯郸倡。” 罗敷美貌到什么程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

除了容貌艳丽,邯郸倡拼的也是才艺,据《史记》记载,邯郸倡长歌善舞。古代知名美女“环肥燕瘦”中的赵飞燕便出身邯郸倡,身轻若燕,能作掌上舞。

赵飞燕宠冠后宫位列皇后,战国末年秦楚赵三国王后都是邯郸倡,秦始皇生母赵姬也是邯郸歌姬。她们有的不仅是“美名”,“邯郸赵女,影响时局”。

大都市自是美女如云,邯郸在汉代被称为“天下名都”,政治和商业的发达,也是美女经济滋生的土壤。唐时期政治经济中心转移,长安、洛阳的美人渐声名鹊起,霍小玉、薛涛、红拂女……不过后来的这些美人,都是以个人之名,不再有“燕赵美女”这样明确的区域划分。

南方美女在全国形成影响力 源自南宋

战国到隋唐,南方也时有美名传出:王昭君、卓文君、西施、毛嫱、大小乔…但南方美女开始有一个整体的“美人标签”始自南宋。

展开全文

北宋灭亡后,宋室皇族南下定都临安(今杭州),重建政权,伴随新的政治中心而来的还有江浙美女在全国范围的影响力。

明清时期苏州、扬州、南京是美女的主要活动区域,秦淮河畔“美名远扬”,金陵十二钗,秦淮一百二十九佳丽,更有盛名者如董小宛、李香君、陈圆圆、柳如是。这些美女大多都是歌姬身份,清代后期上海崛起,大江南北的美色汇聚上海,民国时期上海也诞生了中国的第一批影星和歌星。

除了政治中心的转移,江南地区富足,女子营养充足,也有钱装扮,湿润的气候有利于保持美的水色。这些条件拉高了江南地区女子的平均颜值。

“混血”增加了边疆地区出美女的几率

美女分布随着政治和经济中心的变化有一条时空转移线,呈现出自北方的黄河流域转向南方长江流域的特征。然而从基因图谱来看,我国南方汉族和北方汉族基因差别并不太大:

古时的美名滋生于政治经济发达地区的土壤,兴起自主流社会,迸发于文人墨客的加持。如果抛开这些“美名”诞生的限定因素,单纯说“皮相美”,有这么几个被大部分人公认的地方:新疆、四川、东北。

这些地方都有一个特征:民族融合充分,外来移民杂居通婚,逐渐改变了原始的基因和外貌,“混血”增加了美女产生的几率。在下面的人类父系基因变化图谱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西北西南等边疆地区“基因色块”和内陆有所差别:

隋唐五代时期,川渝地区的人“貌多蕞陋”,未得美名,明末清初战乱频发,四川全境十室九空,清政府施行了一系列“填四川”政策,鼓励外省移民入川垦荒,这就是闻名的“湖广填四川”,清末《成都通览》曾记录“现今之成都人,原籍皆外省人”。

定义一个人是不是美人,除了客观条件外还受到各种因素影响,在中国人的审美体系中,南北方有所差异,自古代开始,南方人爱轻盈小巧,北方人好高大丰硕。这也可以理解,为什么电视剧《乡村爱情》里的谢大脚能成为象牙山西施。“乡村爱情”当中绯闻较多、异性缘偏好的村花王小蒙、富太杨晓燕也符合肤白、丰硕、“大五官”的特征。

好了从古至今,从南到北说了这么久,有一个地方聚集了从南到北的美女,那就是狐友国民校花大赛,10月31号晚上国民校花十强出炉:

看国民校花,就来狐友!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