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行业发展历程
中国民营银行行业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1953年至1996年的初步探索阶段,1952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至1978年改革开放前,中国的金融业和银行业一直由国家垄断,民间资本难以进入银行业。1978年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民间资本开始寻求进入银行业的机会。1993年,学者樊纲首次提出“金融改革必须发展民营金融机构”的观点,为民营银行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1996年,中国第一家民营银行——中国民生银行成立,标志着民营银行在中国正式出现。但此时,民营银行的概念尚未广泛普及,且后续发展较为缓慢。
1996年至2014年的试点筹备阶段,1996年至2003年,虽然民生银行已经成立,但民营银行的整体发展仍然处于起步阶段,缺乏明确的政策支持和规范。2003年至2013年,期间,多位学者和专家呼吁设立民营银行,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论证。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民营银行的设立一直未能取得实质性进展。2013年,国常会首次提出“探索设立民营银行”,为民营银行的设立提供了政策依据。随后,相关部门开始着手制定民营银行的设立标准和监管政策。
2014年至今的试点实施阶段,2014年3月,原银监会启动民营银行试点,首批5家民营银行(深圳前海微众银行、上海华瑞银行、温州民商银行、天津金城银行、浙江网商银行)获批筹建。2014年12月,微众银行正式开业,拉开了民营银行设立的序幕。随后,其他试点民营银行也陆续开业。2016年,民营银行批设工作进入“常态化”,监管部门按照“成熟一家、设立一家”的原则,批准筹建了第二批12家民营银行。2019年,在停止批设两年后,民营银行再次开闸,第18、19家民营银行(江西裕民银行和无锡锡商银行)获批设立。至此,全国已开业的民营银行达到19家。2024年,民营银行发展迎来10周年。19家民营银行总资产规模约2万亿元,成为普惠金融领域的重要力量。同时,民营银行也面临着“成长的烦恼”,如两极分化态势明显、部分银行盈利能力不足等问题。
三、行业产业链
民营银行行业产业链上游主要包括资金供给方和金融基础设施提供商等,其中资金供给方包括个人储户、企业储户、机构投资者等,金融基础设施提供商包括支付清算系统、征信服务等的机构。产业链中游为民营银行本身及其提供的金融服务。产业链下游主要包括企业客户和个人客户,这些客户是民营银行提供金融服务的对象和受益者。
相关报告:智研咨询发布的《中国民营银行市场竞争格局分析及投资发展研究报告》
注:本文节选出自智研咨询发布的《2025年中国民营银行行业净利润、不良贷款率及企业经营分析:总资产近2万亿,成普惠金融重要力量[图]》行业分析文章,如需获取行业文章全部内容,可进入智研咨询官网搜索查看。
由智研咨询专家团队精心编制的《中国民营银行市场竞争格局分析及投资发展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重磅发布,《报告》旨在从国家经济及产业发展的战略入手,分析民营银行行业未来的市场走向,挖掘民营银行行业的发展潜力,预测民营银行行业的发展前景,助力民营银行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本《报告》从2024年全国民营银行行业发展环境、整体运行态势、运行现状、进出口、竞争格局等角度进行入手,系统、客观的对我国民营银行行业发展运行进行了深度剖析,展望2025年中国民营银行行业发展趋势。《报告》是系统分析2024年度中国民营银行行业发展状况的著作,对于全面了解中国民营银行行业的发展状况、开展与民营银行行业发展相关的学术研究和实践,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可供从事民营银行行业相关的政府部门、科研机构、产业企业等相关人员阅读参考。
公司以“用信息驱动产业发展,为企业投资决策赋能”为品牌理念。为企业提供专业的产业咨询服务,主要服务包含精品行研报告、专项定制、月度专题、可研报告、商业计划书、产业规划等。提供周报/月报/季报/年报等定期报告和定制数据,内容涵盖政策监测、企业动态、行业数据、产品价格变化、投融资概览、市场机遇及风险分析等。返回搜狐,查看更多